 | |  |
 | 我得了ITP血小板減少后月經一直超多,導致缺鐵貧血,還要吃鐵劑,對腸胃不好。
我的醫生每次給我開了宮血寧吃了,效果沒有那么好。這次復發到9千,月經停不掉了,不得不去打了丙睪。很想減少每月的流量但是又不想有太多的副作用,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好的建議。
網上查了一篇文章分享,也想得到大家的經驗。
血小板減少患者月經過多的治療與進展
陜西省中醫藥學會附屬醫院 郭宏選 王鳴琴
血小板減少患者由于血小板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經血反復過多,淋漓不斷,且易伴發慢性失血性貧血,特別是中、重癥患者。對之治療西醫常顯療效不足,無可奈何。我們根據長期臨床實踐,積累了如下多種有效治療方法和經驗:
1.,全面分析原因,提倡對因治本治療。
因炎癥導致炎性滲出增多的出血,首先控制炎癥,再配以增強凝血止血的藥;
因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導致者以積極地綜合抗腫瘤治療為主;因功能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中醫名是“崩漏”。)為患,可選用注射黃體酮或苯甲酸雌二醇,甚者再加些止血藥物,如云南白藥、安絡血、維生素K、止血芳酸和止血敏等,一般都可以達到止血目的。特別一提是在治療和調節內分泌功能和止血方面,中醫都有獨到之一處。 血液病導致者以血液??频囊幏痘委煘橹?。
2、輕、中度出血過多或有出血傾向者西醫常規治療
ITP患者出血或有出血傾向者,可先采取西醫常規止血方法,應用止血敏、止血芳酸、維生素K、維生素C、安絡血、云南白藥等;非胃腸道出血,還可加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于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陰道出血可肌肉注射丙酸睪丸酮50~100毫克,每日1次,如再無效,可加用催產素肌肉注射,配合輸血小板,止血效果更好些。
3、難止性出血、月經過多中醫治療特色------辨證論治、治病求因、綜合效驗。
中醫治療“血證”歷史淵源久遠,成果卓著,論著頗豐。如清代醫學家唐容川著有《血證論》8卷,討論氣血水火關系以及血證與臟腑、脈證死生、用藥宜禁等問題。提倡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四大治血證原則,成為后世治血的楷范。我院根據古今血證治療經驗,總結后提出辯證論治止血五法則:
( 1 )涼血止血:主要用于邪熱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藥物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白茅根、青黛、地榆、槐花、側柏葉等。本法常與清熱類藥物同用,以加強清熱止血的療效,但涼血應防寒凝血瘀,過用易傷脾傷氣,甚至轉為氣虛血失統攝,使出血遷延難愈。
( 2 )收斂止血:主要用于虛證出血或大量出血,藥物如白及、棕櫚皮、仙鶴草、烏賊骨等。本法過用易留瘀血,使出血難愈,并出現疼痛、發熱等癥狀,故多與化瘀止血藥相配伍,使血止而不留瘀。
( 3 )化瘀止血:主要用于瘀血阻絡,血不循經所致的出血,或配合其他治法應用,藥物如三七粉、生蒲黃、五靈脂、花蕊石、血余炭等。
(4)補血止血:主要對于氣血津液虧虛患,以培補氣血精元而達生血充血,補氣攝血的止血要旨。
(5)溫經止血法:主要用于虛寒性出血,常用藥物如伏龍肝、炮姜或炮姜炭、艾葉等。本法常與溫陽益氣法合用,但血得熱易妄行,溫經止血藥與溫陽益氣藥配伍時,應注意不可過于溫燥,可少佐寒涼之品以制之。
在運用止血藥物時,還應結合出血部位及病變臟腑,選擇相應的方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以提高療效。止血為治療血證的第一要法,止血藥的使用應恰當而得法,同時還要正本清源,若蠻用止澀之品,不但出血難止,且易留瘀,甚至出現瘀血不祛,新血不生,血不歸經的復雜病情,因此,止血須防留瘀。
另外中醫治療血證必須要重視調氣: 血證雖屬血分病變,然氣與血互用互生,在出血的同時,一般都有火旺、氣逆、氣虛等病理變化,所以有“善治血者,不求有形之血,而求無形之氣”的說法。一般清竅出血多有氣逆火炎之病機,故應重視降氣瀉火法的應用。下竅出血屬氣虛者注意益氣舉陷。氣分熱盛,氣血燥動不寧者,應注意清熱涼血。氣虛不攝所致各種血證,均應益氣攝血。大出血者有氣隨血脫之虞,急當補氣攝血固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