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藥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繁衍生息的重要支柱。5000年的中醫藥發展,也是中華民族不斷成長反展的說明書。但是現代社會,由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不法分子的別有用心。所以,中醫和中藥在現代社會被部分污名化了。如果你是一個慢性病患者或者家屬,尤其是血液病患者及其家屬那么請你好好讀讀這篇小短文。也希望它對你有幫助。
首先選擇中醫治病,是中國患者在全球來看,獨有的福利。對于廣大慢性病患者來說,不失為一條好路。但是奈何騙子太多,又如何選擇呢?
騙術:專治某病,祖傳秘方。
在中國古代那種缺醫少藥的環境下,一個區域也只能有一到兩名醫生。那么也就代表這些郎中都得是全科大夫。甚至有一些偏遠區域,還需要兼職獸醫的工作。中國的傳統是,只要治好你的病,那他就是國醫圣手、杏林神醫、華佗再世。如果沒治好呢?那你就是庸醫。這個思想其實在現代社會也傳承著。所以專治某病,祖傳秘方猶不可信。
今天具體說說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中醫治療。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以往稱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臨床所見血小板計數減少引起最常見出血性疾病。通過對患者血小板相關抗體的研究,目前公認絕大多數ITP是由于免疫介導的自身抗體致敏的血小板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過度破壞所致。也有新的觀點認為是免疫介導損傷巨核細胞或抑制巨核細胞釋放血小板,造成患者血小板生成不足。臨床表現血小板計數不同程度的減少、伴或不伴皮膚黏膜出血癥狀。ITP在各個年齡階段均可發病,一般兒童多為急性型,成人多為慢性型。 了解完了發病機制,來看中醫似乎簡單的多。首先來說說中醫看病的手法。西醫看病屬于“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比如說發現肝部有囊腫,那么就切掉他。骨頭有骨刺了,那么就切掉他。中醫不是,中醫的學說里,要辯證全面的看問題,比如中醫認為,你的眼睛花了,要補腎。為什么?因為肝主目,肝腎同源。那么肝郁腎虛證。所以要肝腎同補治眼睛。
很多病友在選擇治療ITP的過程中,選擇了很多教授的藥品,但是喝了之后呢,發現自己的血小板沒升起來,就開始暗暗的罵人了。那是因為人家給你的藥里,就沒有升血小板的藥。 我曾經無數次的在節目中講過,中醫沒有所謂的升血小板的藥,誰跟你說,中醫能單獨升血小板,你就抽他。你可以質問他,中醫理論里哪部典籍講了血小板了?從《黃帝內經》到《難經》,從《傷寒雜病論》到《千金方》,從李時珍到毛尚蒲。這些先人前輩,什么時候講過血小板?中醫的理論里,只有血虛補血的問題,從沒有說過血小板這個東西。所以中醫要給你升板,就是全面的補。那么在血常規報告上,一般你都會看到你的紅細胞等血細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生,這才是中醫的補血。
那么中醫在ITP治療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就是止血。中草藥在止血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以“云南白藥”為代表的中成藥有著極多的市場。一般病友的中藥藥方都少不了“茜草、仙鶴草、紫草、黃芩”等止血中藥。止血藥可通過收縮小動脈及毛細血管,或增強血小板功能,或加速、加強血液凝固過程,或抑制血塊溶解過程而產生止血作用。同時針對個人的體質和情況的不同,使用的止血藥也不同。如藥性寒涼,功能涼血止血,適用于血熱之出血;藥性溫熱,能溫經止血,適用于虛寒出血;兼有化瘀作用,功能化瘀止血,適用于出血而兼有瘀血者;藥性收斂,功能收斂止血,可用于出血日久不止等。所以中藥能夠很好的止血,但是生血和升血小板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ITP這類出血性疾病的治療,是以不出血為首要目的的,所以中醫的這種治法,倒也是對癥。
第二就是調和整體的作用。中醫看病講求陰陽平衡,整體看待。要看脈象、舌象,要望聞問切。才能知道你的患病根源在哪里。肝郁脾虛?血虛氣虛。那么中醫會根據你的體質來不斷地改進診療的過程,達到醫治的目的。古人講3日一方或5日一方,就是因為病情是不斷發展和改變的,很多病友一次性在某些醫生那里一次性買三個月甚至半年的藥,尤不可取。
重點總結一下:秘方祖傳是虛假,專治某病不可信。要想中醫看好病,一定要有大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