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TTP)是少見的血液病,盡管近年來報告有增多趨勢,但是臨床中仍不多見。該病起病急,變化多,發展迅猛?;颊叱1憩F為神經系統損害或出血性的急性期死亡。
那么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該如何在治療中護理呢?
1.防止新的出血點出現及陳舊性出血點的擴散
入院即給患者剪手指甲、腳趾甲。清潔內衣褲均經揉搓變軟后,再給患者更換。每次患者嘔吐后,及時更換被污染的床單。除開始輸液完成時局部壓迫不夠,曾出現瘀斑外,因措施跟進及時,隨著治療后血小板功能的恢復,出血吸收,患者四肢皮膚瘀斑及口腔出血經30天的治療和護理,逐漸變淡,未出現新鮮瘀斑及黃染。
2.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變化
該病起病急,變化多,發展迅猛的特點并且需要進行創傷性治療(PE),故提出有生命體征變化的可能,嚴密觀察意識、瞳孔、尿量變化,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1次/4h,進行血漿置換時,因為在3~4h的置換過程中,有2000ml的血漿提出,同時有2000ml的新鮮血漿輸入,這個過程需要瞬時的平衡。加上有熱原反應及血漿過敏反應發生的可能,患者呈昏迷狀況,無法生訴,故更需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測血壓、脈搏、呼吸1次/ 30min.患者在住院初始。血壓一度波動較大,由于觀察治療及時,患者未發生危象。進行PE治療時,量出為入、液體平衡掌握準確,使患者平安地完成了治療。
3.盡可能避免發生院內感染:
患者入院時昏迷、尿失禁,隨后進行PE需建立血液透析通道而于股靜脈留置雙腔導管,故提出有感染的可能。與留置導尿及股靜脈置管有關。具體措施如下。
(1)導尿管固定妥善, 防滑出。
第一次PE后(入院第4天),患者出現清醒前躁動,致導尿管滑脫。改用進口帶氣囊導尿管重新留置導尿。9天患者清醒,能控制排尿后即予拔除。
(2)股靜脈固定妥善,局部每日換藥1次,遇滲血及時更換。置管一周后,當患者清醒,臨床癥狀減輕各種療效監測有用指標轉陰時,即予拔除股靜脈置管。
(3)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予支持治療:補液、補鉀、補能量,以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盡管導尿管留置時間不長,但由于老式導尿管構造不理想,固定問題多年未能很好解決,加上患者躁動,致導尿管滑脫后重置。而股靜脈置管由于是皮膚掛線固定,加上置入較深,構造比較合理,未發生滑脫。另外因為留置時間比較短,局部護理好,未發生感染。
4.防褥瘡面進一步擴大及其它部位發生褥瘡
該措施的提出與已有褥瘡、皮膚粘膜出血及昏迷,生命體征不平穩有關。予常規褥瘡護理后,其它部位及褥瘡面未見擴大。但由于皮膚粘膜廣泛出血,營養支持一時難以湊效,其褥瘡面一時難以愈合。一度曾計劃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因缺貨而未實現。20余天后對經久未愈的褥瘡予慶大霉素外敷抗感染治療后,加上患者疾病治療顯效,全身狀況好轉,能下床活動去除壓迫因素褥瘡即痊愈。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發病情況,目前認為,大多數TTP患者急性發作經成功治療后,絕少復發。慢性遷延和復發鮮有報道。急性TTP多發于婦女。它的典型臨床表現為急性的神經系統癥狀,如頭痛、嗜睡、意識模糊,常伴有局灶神經功能缺陷,抽搐,甚至癡呆和昏迷。90%的患者都有紫癜,還可伴有鼻衄、血尿、咯血、月經過多和消化道出血。40%~8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和尿檢異常。而慢性TTP在成人較為隱匿,多為全身性疾病的表現,臨床表現和預后差異較大,與原發病有關。復發性或周期性TTP的預后亦難預料。
參考文獻
Giuseppe Remuazi, Pero Ruggcancnti, Tullto Bertani. Rereal Pathology: Widh Cinical and Funectonel Correlaon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C. Craig Tusher and Barry M. Breruner. J. B.Lippin colt Company. Piladelphna. 1994. 1157 - 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