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由于健康成人的外周血血小板消耗5-7*10^9/L,用來修復人體龐大的血管內皮,從而保持血管內皮的完整性,避免血液流出血管外。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的壽命僅為7-10天,而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對多功能造血干細胞和原始巨核細胞無選擇性地殺傷,從而導致血小板減少甚至停止。 因此如果出現出血的現象如何治療呢? 不同患者能夠耐受的外周血中最低PIt也有明顯的差異,通常為從(5-100)x10^9/L,甚至更寬的范圍。對于嚴重的患者,血小板輸注治療在當前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在眾多治療方案中療效最為肯定。治療性血小板輸注指排除輸血禁忌癥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因素后,患者出現大量血小板減少合并腦、視網膜肺、消化道等危及生命的出血時進行的血小板輸注。當僅在皮膚處出現紫癜時,不能認為是危急情況,一般極少需要輸注血小板。長期以來,化療后患者預防性血小板輸注的指征以患者外周血PIt 當患者合并發熱(>38度)、感染、脾亢或服用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時 ,可適當放寬輸注指征,并應增加血小板輸注量。另外,臨床上還需要結合患者的下列情況: 1)一般狀況; 2)化療前血小板基值; 3)既往出血史; 4)放化療治療情況; 5)有無骨髓轉移; 6)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異常等綜合評價患者的出血危險性,指導血小板輸注。 必須依靠患者的臨床狀況(如是否有明顯出血傾向)來判定輸血指征,這樣做不僅需要醫生具備豐高的臨床經驗,而且不可避免地使患者已經面臨發生出血的風險。加之我國當前血源緊缺,血小板制品需要提前預約(提前1--2d),也給搶救出血患者的生命帶來巨大風險。 隨著輸血新技術的應用,對減少化療后大出血的發生率,減少患者血小板需求量,提高化療后出血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颊叱鲅L險評估、輸血指征以及輸血療效提高有待進一步研究。
| |
 | |  |